防渗膜与岸墙怎么接?传统两招全翻车,新工艺让渗漏风险直降 90%!
在湖区防渗工程体系中,大面积防渗膜铺设作为核心环节,其施工工艺与连接方式直接关乎工程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。结合工程实践经验,现对防渗膜与岸墙接合的不同技术方案进行深度解析。
传统全包形式通过将防渗膜从岸墙底部环绕至墙体背面,待墙体施工完成后再将膜体垂直上提,理论上能构建起全封闭的 “完整水盆” 防渗结构。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,该方案暴露出四大技术瓶颈:其一,墙体背面的防渗膜立面焊接作业受空间限制,难以保证焊接质量;其二,膜体长时间暴露在外,极易因施工碰撞、自然老化等因素受损;其三,施工流程固定,作业面调度缺乏灵活性;其四,墙体长期浸泡在水体中,需额外增加断面尺寸以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。
底脚封边形式采用射钉锚固工艺,将角钢、防渗膜和橡胶板条依次固定于岸墙基础顶面,再浇筑混凝土进行压重处理。该方案简化了施工流程,有效规避了全包形式的部分弊端,然而仍存在显著缺陷:锚固结构的长期可靠性存疑,墙体伸缩缝处的止水带与防渗膜结合部位成为渗漏风险点,即便采用热焊封压技术,其操作精度与质量检测手段仍难以满足高标准防渗需求。此外,一旦伸缩缝间墙体出现结构性裂缝,将直接引发渗漏问题,因此不适用于防渗要求严苛的工程项目。
针对本工程防渗标准高、岸墙结构复杂且迎水面有装饰需求的特点,经多方案比选并借鉴土建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经验,最终确定采用 “内防内贴” 创新工艺。该工艺施工流程为:先行完成岸墙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,随后进行湖底平整作业,再铺设防渗膜(含岸墙内侧立面),接着开展湖底水平铺砌或现浇施工,最后完成膜内墙体混凝土浇筑及砌石作业。此方案不仅实现了全封闭防渗效果,同时在成品保护、施工组织和质量管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。尽管该方案因防渗膜分隔墙体导致断面尺寸有所增加,但综合考量工程的长期安全性和防渗可靠性,“内防内贴” 工艺无疑是当前最优解决方案。